日前,交通运输部、环保部、商务部、国家工商总局等8部委联合发布《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管理办法》,要求自2016年1月1日起,各汽车生产者对于取得CCC认证的乘用车和客车,应在车型上市之日起6个月内公开维修技术信息。 初看这是一条很不起眼的消息,其实不然。汽车行业评论员认为,这个政策可能将打破整车厂对售后服务市场的垄断,这意味着,车主一直以来承担的高额维修费可能会改变。 也就是说,以前车主不去非4S店的维修点修车,是担心其技术“不专业”,但现在技术公开后,车主多了一个“专业”的维修点可以选择,这些维修点一般都会比4S店价格更便宜,以后车主或许可以“便宜且专业”地修车了。 买了车的人都明白,汽车维修费用一直是大家心里的痛,买得起养不起才是新一代车主的真实写照。 汽车更贵的几个部位分别是发动机、车身和电子系统等,一旦这些部位遭遇问题,也就意味着白花花的银子要流失。 之前有过碰碰撞撞的车主估计都“割过肉”,每次一修就是几千大洋。几千大洋还好,有时候一套检查下来,4S店的报价可能是上万元,这时车主肯定心有不爽,但同时又纠结于4S店“更专业”的技术—— 修还是不修? 从明年开始,这种情况可能可以有改观。 如果政策落实得力,那些价格更实惠的第三方维修点就可以更专业地为车主服务。如果到非4S店的第三方维修店维修,车主可以省下的费用可能多达几万元。
![]()
![]()
![]() 是的,非4S店的零配件价格多多少少还是要比4S店的便宜一些。不过不同维修点之间价格差距非常大,有的维修点的价格可能只是4S店的一半,但有的维修点则跟4S店差不多。 但是工时费,有从业者称,一般普通维修点的工时费都要比4S店便宜30%到50%。 那么以一辆车况较好的车一年到4S店的维修保养费用2000元为例,当第三方维修机构得以迅速成长后,可能该车主一年只需花费1000元。 对于中端车型,这样的价格差距可能不大,对于豪华车型,差距会显得很大。 之前不断有见诸报端的案例称,一辆豪车维修费动辄几十万,对这些车主,这样的政策带来的就是几万到几十万的费用节省。 当然,4S店也不是吃素的,届时肯定会推出更多更优质的服务。 比如一些4S店会为车主提供修车期间的代步工具,或者推出更优惠的买车修车套餐等。但是在“价格为王”的汽车市场,接下来4S店不可避免要经受更多考验。 而作为普通消费者,当政策实施得力并逐步深化,刺激一批第三方维修点面世后,我们当然就多了不少修车选择。 不过仔细想想,现在也有很多第三方维修点,却鱼龙混杂,很多消费者都被“忽悠”过。当更多维修点面世时,可能会有更多消费者“上当”。怎么办? 想了想,还是先做好功课,练好防忽悠术才是正道。 之前经常有消费者来投诉,又被XXX忽悠了好几百,又被XXX骗去了好几千,这都是因为消费者“太相信”修车师傅。 我们必须相信,很多师傅是值得信赖的,只是难免出现几个“刺头”,所以还是先掌握好防术吧。 一般来说,消费者容易被忽悠的点有几个: 理由一:刹车片该换了 可能有些安全意识较强的车主会被“忽悠”更换刹车片。 刹车片确实得及时更换,但也不用换得那么勤快。一般来说,一副刹车片用10万公里没问题,用得好的甚至可以达到15万公里。 不过由于每位驾驶者踩刹车的频率不一样,很难界定刹车片多长时间需要更换一次。惟一的办法就是,例行检查刹车片的磨损程度,如果到了临界点,就立即更换。车主也可借助肉眼查看,正常的刹车片有9毫米厚,当磨到2到3毫米时就必须换。 理由二:机油太黑 可能有些师傅也会忽悠车主更换机油。但售后专家说,现在的汽车使用的润滑油一般都加有清静分解剂,这让润滑油使用一段时间后颜色变黑,但这时的油品其实未完全变质。 车辆通常每行驶5000km或半年更换一次机油,如果车主选择的机油等级较高,也可8000Km或半年更换机油,以先到的为准。 理由三:该换防冻液了 在南方,大家对防冻液不太有感觉,但在北方,可能有车主会被忽悠勤换防冻液。 厂家规定防冻液要两年一更换,大部分的家用轿车都是每两年或者四万公里更换一次。车主只要在冬季来临前对防冻液进行冰点监测,冰点在零下25摄氏度以下的都可以继续使用。
防归防,如果这个政策当真能实施得力,对车主来说还是福音,至少多了不少选择。只是不知道,各品牌会愿意公布多少技术信息呢? |